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自然后果法”在幼兒惜物感培養(yǎng)中的運用“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兒童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去約束兒童的自由,從而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我們將其運用到幼兒惜物感的培養(yǎng)中效果明顯。一正確看待幼兒的過失行為,讓幼兒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過失。
幼兒理論有哪些?
一、國外著名幼兒教育家理論簡說
縱觀國外幼兒教育發(fā)展歷史,幼兒教育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基本階段。十五世紀前的“孕育階段”,這一階段幼兒教育思想散見于各種著作之中;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有幾位教育家提出了學前教育的基本觀點;十八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初創(chuàng)階段”,這一階段開始了較為系統(tǒng)的學前教育理論研究;二十世紀后期至今的“新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辨證唯物主義為學前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鄰近學科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心理學為學前教育提供了科學基礎。
幼兒教育基本理論,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與學派思想。
古代幼兒教育思想。
十五世紀前“孕育階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等。
1、柏拉圖。古希臘的柏拉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學前教育主張。教育思想有二:第一,強調心靈與體質的和諧發(fā)展;第二,重視故事、音樂、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
2、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要進行兒童年齡分期教育。教育思想有三:順應自然,保護健康,以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為主;5歲前通過游戲進行身體活動,多聽故事,少做學業(yè)活動;5歲后適當開始學業(yè)活動,主要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昆體良。羅馬的昆體良認為人的教育要從搖籃開始,凸顯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近代幼兒教育思想。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萌芽階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紐斯、盧梭等。
1、夸美紐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著有《大教學論》及《母育學校》,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有五:及早教育;范圍廣泛的知識啟蒙教育;重視良好的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保護幼兒身體健康;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2、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著有《愛彌兒》,盧梭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要了解兒童,適應兒童的天性;第二,5歲前要注意身體健康;第三,5歲后,開始注意兒童的感官訓練,多接觸實際事物,從直接經驗中學習。